案例
父母提问:我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级了。对于孩子的学习,我有点不放心,所以想和我的一些朋友一样为孩子陪读,但又怕孩子形成依靠,也担忧我一个人的常识跟不上、教育方法不专业。我想问一下,父母到底是否应该陪读呢?要如何陪读呢?
专家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大家第一要明确陪读的意思。我觉得陪读是指父母监督和伴随孩子学习。陪读并无需父母精通孩子的学习内容,替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小学生容易分心、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因此,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帮忙与监督,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国内外很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父母的积极参与有益于孩子提升学业成绩、改变学习习惯。当父母表现出对子女的学习有兴趣时,孩子会更想探寻具备挑战性的任务,面对学习困难会更具坚持性,体验到更多的学习满足感,并且这种积极的影响是长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父母应该陪读,起到监督有哪些用途。父母的陪读并非简单地陪着、坐在旁边,而是需要遵守肯定的原则。
第一,看重培养孩子形成好的学习态度。在陪读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提醒孩子注意维持好的学习态度,准时鼓励孩子好的习惯、向孩子指出不足之处,纠正不好的习惯。
第二,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渐渐培养孩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父母的陪读行为应渐渐降低。中高年级的孩子应在无人“监视”时,仍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要教孩子怎么样学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只关注作业的完成水平。比如,向孩子解说解题的思路、引导孩子考虑,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第四,当在指导孩子作业中发现孩子有困惑,或者与我们的思路冲突较大时,父母应准时与老师交流。依据交流的结果,父母可以调整我们的办法,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